应当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的宗教情怀或者是宗教精神。
兼性情而言者,包括乎性情也。天地生物之心,作为生命创造的主体,主要是从存在上说,自然界以其内在目的性的功能而创造生命,是生生不穷的流行过程,是一个存在的问题,其中便有价值意义,即所谓善。
在人则为仁、义、礼、智四德,而仁包四德。其能知觉者,是主体的认识能力。对于孟子的恻隐为仁之说,他是完全接受的,因为这正是由情而见性,由恻隐而见仁。在《仁说》中说: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,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,故语心之德,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,然一言以蔽之,则曰仁而已矣。但是,必须赋予人而成性,由人实现其善,这就是人的创造。
因为朱子认为,理无内外,性无内外,心虽然具理之全体即仁,但不能说心外无理。而性情皆从心上来,性则只能从情上见,不能离心而言性情体用,亦不能离性情而言心之体用。《内经》又说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也[43],这就更明确地说明心的功能性,生就是生长、生发,神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作用、变化无穷,所以,就功能这个特征而言,中国古人最重视生长、发育、创造这样一种意义。
现在西方不也有人说,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吗?既然如此,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?张载的说法,比西方要早好几百年,那不是一个私人的感叹,而是一个哲学家的语言,他是用生命的智慧说出来的,所以中国的哲学家对天,也就是自然界,有着很深的敬意。儒家认为人在现实人生中能够实现这一点,这当然是一个信念,激励着人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去做,这就是安身立命之学。所谓情感是理性的实现,就如朱子的性体情用之说,性是本体,情是作用,但是这个本体一定要通过这个作用才能够实现出来,才能表现出来,也就是体用合一。工具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中介性的、认识论的桥梁,通过这个桥梁不断向自然界索取,以满足人类的欲望、需要。
因为它原本就是天之所与我者,经过思而实现之。这种理性和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、追求是分不开的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价值理性。
所谓天道天德,就是自然界最高的内在价值,中国哲学有天道流行生生不息之说,就是指自然界具有内在生命,不断创造生命,而自然界的万物也是充满了生命活力。[12]《道德经·第二十五章》。在中国哲学史上,大概只有汉朝的王充可以说有自然主义的观点。[66] 牟宗三先生则将嵇、阮二人进行了区分,将嵇康归之于玄理派,而将阮籍归之于浪漫文人。
中国哲学家所说的存天理,灭人欲,它的根本意义就是要消灭个人的私欲、贪欲,要实现推己及人,推己及物这样一种生命关怀,使一切生命都能够各随其生、各顺其性,都能够得到发展,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、人与自然、人与万物的和谐。这就说明,意志、意向真正是一个实践的问题,不是一个观念的问题。[78] 康德:《判断力批判》上卷,第204页。这个命就是人的命运,是由自然决定的。
[63] 牟宗三:《才性与玄理》,第125页。因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学,所以我现在开始以儒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。
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,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来源,而且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来源。中国不仅有生态文化、生态哲学,而且内容非常丰富。
哲是什么?就是一种智慧。接着,柏拉图就把善定义为一个最高的理念。因为儒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德性的学说,我们所说的礼,可以从两方面去说明:一方面是指人的内在德性,主要是仁德,因为人的所有的德性都可以归结为仁这个仁德。我现在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——道家和儒家,来分别谈谈这个问题。所以长期以来人类自以为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,对自然界可以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充满了乐观主义,甚至肆无忌惮地进行控制和掠夺。所以《中庸》说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
这样看来,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,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哲学,那么我们按照哪一种哲学来讲中国哲学呢? 现在我们看看,中国哲学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
这个理就是义理,就是价值理性,是有是非善恶标准的,但不是通常所说那种认知理性。我们要从中吸取的也正是这方面的内容,其中包括人的心灵精神层面的问题。
(五)中国哲学与宗教 现在我再谈一个问题,就是中国哲学与宗教。所以顺其自然就是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,自然容不得私心、私欲,也不能从私心、私欲出发去治理社会。
它们所说的心,是神明,是灵明知觉,是明德,是良知良能,但不是灵魂一类的实体。有一种说法,就是在汉代的《汉书》里刘歆在《七略》里提出诸子出于王官,这是比较早的考察了中国诸子百家是怎么出现的。再简单说一下心灵的开放问题。神就是刚才说的神妙的变化,它是心的一个重要功能。
它在认知方面、认识世界方面确实有不足,但是在实践方面有很大贡献。比如说唯名论、唯实论的争论,人就已经作为一种认识主体出现了,那么逻辑就是一个工具、认识的工具。
[107] 朱熹:《四书或问》。周朝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来制作的,所以周公是制礼作乐,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及其文化,同时周公确实提出了敬天保民这样一个思想。
中国哲学的这个特点,有它的优点,同时也有它的缺陷。但是,庄子之无情绝不是真无情,而是情感甚笃、情怀甚高,他的真正用意是超越世俗之情而回到天地之情。
只有在感性和道德情感达到一致的场合,真正的鉴赏才能采取一个确定的不变的形式。所以这种体验根本是要体验人生的乐趣,要实现人生的价值,那么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,就必须体道,体验这个道。因为,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,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是一种境界形态,而不是西方式的本体论、存有论那样一种形态。虽然墨家也讲仁、讲义、讲爱,但是这个爱、仁、义实质上是一种手段,它真正的目的是讲利。
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因为中国哲学合法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、假问题,而不是一个真问题。所谓工夫,就在实践上,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意志的自由选择,所以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,意就是意向、意志的意,意在哪里,哪里就是物。
中国文化发展在先秦时期,一般有人说是中秦时期,因为先秦时期包括商周时期、春秋战国时期,那么具体来讲就是东周以后的春秋时期。如果能够平等地看待万物,就能够得到情感的满足,体会到人生的乐趣,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,仅仅满足一己之私欲并不能使人快乐,这是深层的生命关怀和生态意识。
人人共有之,也是天下共诛之,你违背了良知,违背了良心、德性,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。其次是墨家,在春秋时期,儒墨并称,都是显学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